他把老百姓供在心里——记孟连县公安局局长杨亚林

2012-03-09 来源: 

 

杨亚林,男,39岁,中共党员,20097月任孟连县公安局局长。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全县6个乡(镇)有4个乡(镇)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接壤,县内聚居21种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5%,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是国家重点扶贫攻坚县。

2008719,孟连发生了震惊全省、影响全国的警民冲突事件,杨亚林临危受命,担任孟连县公安局局长。至今,短短三年时间里,在他的带领下,全县警民关系实现了从水火不容到鱼水相依、从剑拔弩张到警民情深的重大转变;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半年时间内两次深入孟连并对警民关系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全市公安机关10县(区)公安局长、108个派出所长齐聚孟连共商共享警民关系建设成功经验。杨亚林为维护边疆百姓安居乐业,付出过几多艰辛……

真情捂得冰融雪化

7·19事件发生后,孟连警民关系恶化,各项公安工作举步维艰。他成立了警民关系调研组,深入调研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找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突破口。通过调研,孟连县公安局党委作出了开展为期三年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决定,在全局建立了局领导包片、部门领导包村、民警包组的民情责任区制度,通过采取发放警民联系卡等措施,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新举措、新方法,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在勐马镇芒海村芒沙组会议室前,竖立着一块显眼的警民公示栏,上面粘贴着挂钩民警的照片和联系方式。在这个傣族寨子里,问起杨亚林的电话,很多群众张口就能说出来,碰到人问起就说:杨局长三天两头就到寨子来,提醒我们防火防盗,并帮助我们解决纠纷。我们都有他的联系卡,也时常打电话给他,请求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像芒沙组这样的寨子在全县还有19个,全部由县局党委成员和部门挂钩,三年来,在全局的努力下,这些以往大家眼里的“老大难”村寨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案件及群体性事件。

勐马镇勐啊村是“7·19”事件的发生地,不仅是全县社会治安的重点地区,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线阵地。对于这个村子,杨亚林形象的打比方:勐啊村就是孟连县的“肚脐眼”,勐啊伤风着凉,全县也会跟着感冒。为了扭转勐啊社会治安秩序,改善警民关系, 20097月,杨亚林报请县委政府同意在勐啊成立了警民联系点。杨亚林和联系点的民警们制定了《孟连县公安局勐啊警民联系点工作规范》和“五个一”、“四必熟”、“五必到”、“六必访”等工作制度,总结提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情责任区群众工作“七步工作法”(一尊重;二熟悉;三用心;四制度;五勤动;六融入;七到户)被誉为孟连公安群众工作的一大“法宝”。

三年来,在杨亚林的带领下,全县公安机关累计走访群众8万余人次,投入帮扶资金 55.424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1680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精诚所至铁树开花

公信乡,200710月曾发生过群众打伤民警、砸坏警车的暴力抗法事件,部分事件中被处理的群众代表对民警恨之入骨,扬言要给民警点颜色看看。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杨亚林主动充当与群众沟通的联络员,在“7·19”事件发生后第三天就带领一名民警以探望战友为由深入到永红组走访群众,并开玩笑说:“工作最难做的地方就是最应该去走访调研的地方,就是龙潭虎穴也得去闯一闯。”在不懈的坚持中,杨亚林的诚意终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逐步打开了群众心扉、解除了警民关系死结。

在走访中,杨亚林得知永红组群众人畜饮水困难、村民们需要走6公里山路挑水吃时,便动员当地群众投工投劳、由公安局出资为他们架设水管、修建水池。刚开始当地群众却称:宁愿背水喝,也不愿意让警察帮忙引水。经多次做工作,群众才勉强同意。20103月,由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投资28万元修建饮水工程竣工通水,解决了181799人的饮水问题。

“就是这些真心实意为村民着想的事,使我们对公安的看法改变了,现在看见警察,一定要用酒把他们灌醉,才能表达我们的谢意!” 村民岩俄这样说。如今,永红山的佤族群众一见到民警就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激之情,以本民族的最高礼仪招待警察。

无独有偶,在杨亚林的努力下,公信乡公良村班朵寨的老上访户娜汗,如今已和杨亚林成了朋友,有什么意见建议都主动向他反映。原对公安机关成见很深的7·19”事件主要参与者岩成、岩依丙所等34余人,也成为当地联防队的骨干,积极配合公安工作。

群众小事心头挂

“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作再忙,群众的事情不能忘”,“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杨亚林同志接受全国公安厅局长系列访谈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访时是这样说的,他在日常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

孟连是个边疆少数民族县,民风民俗多样,部分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不会讲汉语,为了让民警与群众交流时进得了门、说的上话,杨亚林在全局民警中开展民风民俗和少数民族语言培训。强化民风民俗和民族语言学习的同时,杨亚林还带头带领民警深入责任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围在火塘边和群众拉家常,群众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掏出来向他说。

三年时间里,杨亚林跑遍了全县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一些像东乃村西地、老斑鸠笼、双相村南泥等一些道路崎岖难行、乡镇干部都没有到过的边境一线村民小组,杨亚林也深入到访贫问苦、嘘寒问暖,了解社会治安状况。

芒信镇海东村茶地小组是一个拉祜族山寨,地处偏僻,一条小河挡住了群众的出行,群众进出山寨都要趟没膝的深水,雨季失足落水的情况时有发生。杨亚林了解到后,就筹集资金2万余元新建了一座吊桥,方便了群众出行,消除了安全隐患,群众亲切的将此桥称为警民“连心桥”。

勐啊村芒丙小组想组建个象脚鼓队,却因为没有乐器发了愁,便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杨亚林的电话求助。杨亚林二话没说便应了下来,不到一个礼拜时间,筹集到3万元购买了20只象脚鼓和30套表演服,与芒丙小组共同组建了警民象脚鼓队。逢年过节,傣族群众与民警一起敲起象脚鼓、跳起傣族嘎光舞,警民共乐一家亲。

娜允镇洪安村帕地小组地处山区,耕地多为山地,土地贫瘠,粮食作物收成不好,杨亚林了解到后,便协调联系县农技中心他们争取到10万元的玉米高产稳产科技实验项目……

这样的例子在孟连还有很多,比如为群众建桥修路、指导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抢险救灾等等……一件又一件的实事,做到了群众的心里,赢得了群众的敬爱。

逢年过节,很多少数民族群众都自发提着自酿的水酒和粑粑来看望他。碰到这种时候,他都会婉言谢绝,实在无法推脱的,他就自己掏腰包塞给群众一两百块钱,生怕他们吃半点亏、受丁点委屈。

长期的群众工作经历,杨亚林养成了“三不忘记”的好习惯:民情联系“亲戚户”的家庭成员姓名、职业和困难情况不忘记,群众红白喜事的邀请不忘记,答应帮助群众解决的大小事情不忘记。“亲戚”太多,怕记不住,就用笔记、反复记;邀请太多,实在参加不了,就派其他同志参加,还一定得打个电话致歉;答应的事,无论办得了办不了,都要亲自跟群众说一声。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孟连县公安局全局民警个个成了“群众通”。

杨亚林把赤胆忠心献给了孟连这片美丽的边地,但在他心里,仍就有这样一个理想,继续在平凡的警察岗位上,以泥土的品质和胸襟,牢记宗旨,永葆本色,继续把对党忠诚、对祖国忠诚、对人民忠诚、对法律忠诚化作边疆群众千家欢乐万家福。